以文字餵養文字

記得有一次和朋友聊到擇友條件,我好像從沒想過這件事。過去多半是先認識一個「人」,然後再喜歡上他的特質,很少先用特定的條件過濾後,才去認識對方。雖然再也用不上了,但想想這些東西確實很好玩,似乎是用另一種角度認識自己。

好吧,我第一個瞬間確實想過這個人名字是不是要兩個字......但很快就被自己否決了。認真說來,會「寫字」似乎是一個門檻。無論透過奇摩家族、無名小站、部落格、臉書動態,或是一張手寫的信和卡片,只要是任何不用語言表達的媒介,都能用文字打動我的話,那我就會對他產生基本的好感。


這件事是真的,我的感性相當仰賴別人的文字餵養,那是一種打撞球的概念,球停在桌面一動也不動,需要被另一個顆球「碰」的一聲撞入袋,你才會覺得有某種想法或情緒落在心底,不吐不快。

當然不是只有愛情如此。我喜歡看身邊的朋友認真地寫下他對生活的感觸、對苦澀戀情的緬懷、對時事的不滿、或是很單純地只是想打字抒發。無名小站正流行的時期,大概也是我寫作量最大的時候,因為許多人會以「篇」為單位將他的想法掛在院子裡,等我進入他的家拜訪。所以對比現在我們刷臉書,當時我們是從好友名單一個一個點進他的網誌,只要看到新標題就會暗自地「耶」一聲。接下來是批踢踢個板,我們每天都會登入去消掉紅勾勾,統一的黑底白字看久了,反而感到自在安心。如果網誌是家,那個板大概就是房間,我們更接近主人一點,就像在讀他傳來的紙條一樣。

現在我們的文字多是以「則」為單位,所以愈寫愈短,或者可以說,愈寫愈無聊,有些人甚至就不寫了。文字斷糧,我也曾經餓了好一陣子,直到《霸王綠》慢慢發芽,我才開始試著自給自足。因為臉書讓我們沒有家門和房門的掩護,直接就看到自己了,這樣的距離反而造成了我們的不適感。我的動態其實更像「說話」而不是在「寫字」,這讓愛面子或是害羞的我們不敢隨意發聲,害怕用這種方式被陌生人認識。

但我不是要譴責臉書害得大家不會寫字,而是要鼓勵我的朋友們,嘿,不如我們多寫點字、以文字餵養彼此好嗎?就像駱以軍每天用臉書餵養他的讀者一樣,我們可以獲得精神上的飽足,在臉書上看見你的生活照、同時透過任何一種你寫字的媒介,感受你的生活。我們即使不常見面,也會覺得這個朋友「活生生地」,因為我們曾經藉由文字進行無數次的傾聽和訴說。

我宣示過要好好寫字直到世界末日那天,我可是會照做的喔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離開,是為了前往所有目的地

心靈富足,元氣大傷。

狗屁!先好好活下去再說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