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得起的社區小旅行

從童年到高中求學都在台中市長大,但我對於家的實體想像,僅止於我住的那棟建築而已。長大後離家北上,開始對故鄉這個名詞有感,不過我也只能夠說出「我是台中人」這類巨大且模糊的概念。換句話說,我一點都不了解什麼叫做「社區」。

這次有機會參加夥伴們承辦台北市社會局《老得起的社區:台北市社區服務再設計》成果小旅行,兩天參觀了四個台北市的亮點社區,終於建構出我對於社區的初步想像,也更見識到台灣仍有這麼多在地方上耕耘努力的朋友。

夥伴們陪伴社區兩個多月,共同創造了一個新的參與舞台,嘗試把社區的溫度留下來。


在木柵的明興社區,我們被「明興好菜」餵得身心靈都飽飽的。他們記錄社區長輩的拿手私房菜,藉由共餐增加居民對社區的事務參與,同時也邀請長輩分享每道菜的故事,有代表老夫老妻愛情故事的珍珠丸子,也有為了解決挑食孩子問題特製的茄子韭菜餅。長輩們端出我們根本吃不完的料理,像是疼愛他們自己的孫子般,又時常露出靦腆的笑容,真的令人印象深刻。

在南港的久如社區,原來就在過去我時常經過的信義快速道路頭上,腹地廣大的社區依著四分溪發展出當地的親水文化,我們也有機會穿著青蛙裝走進溪裡體驗淨溪,最後一同彩繪夥伴和當地小朋友共同創作的社區地圖,藉此凝聚社區的共識,也找回心裡的一些平靜。

第二天我們拜訪位於台北東區的安東社區,很難想像繁華熱鬧的忠孝復興站,背後竟然藏了這麼一個「老」社區,這個社區的老年人口占了20%。於是我們和二、三十個千歲爺奶一起跳早操,長輩們看到年輕人跳得更有活力,緊緊牽著我的手說「年輕人學得真快。」夥伴們和社區的長輩和移工朋友共同創作了一份社區地圖,勾勒出他們的生活型態、不同的社區生活妙方和豐富的在地智慧。

最後一站我們來到文山區的順興社區,這裡有令人驚訝的社區循環經濟,從空間、食物、人力到知識和物質,以社區為單位,讓人和周邊資源都適得其所。我們參觀了相當有規模的都市農園、協助當地弱勢培力的麵鋪工坊等等,再由大夥一起想像司法新村空間活化的可能方案,在文山特有的毛毛細雨中作圖、發表,吃包子喝熱茶,成為道地的一日社區居民。

我相當珍惜這次的社區旅行經驗,甚至馬上就想到回家後一定要查查我們家的社區協會在哪、里辦公室都在做些什麼,讓我開始想像自己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模樣。這樣的影響力,就是社會設計的迷人之處,透過多元背景和不同生命經驗的成員,無論是當地人或外來者,共同設計出的各種可能性,都讓我們願意去相信:改變是可能的。 

社會設計路上有你們真好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離開,是為了前往所有目的地

心靈富足,元氣大傷。

狗屁!先好好活下去再說吧